查看原文
其他

媒体人丨姜波:书记一晚陪五场酒的“基层政治生态”

关注本号☞ 新三届 2023-03-12
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

一次回眸,岁月便成了风景

  作者简历


姜波,经济日报社高级编辑。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,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进修两年经济学。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,先后采写新闻作品上百万字,七次获中国新闻奖,长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研究生班授课。2016年特邀入选新一届全国记协理事。主要著作有《魂归何处》《惶者自白》《女性与犯罪》(与姜伟合译)《新闻大咖眼中的中国经济》等。


原题

书记一晚陪五场酒

背后的“规则” 

 ——采访本上的中国往事(36)




作者:姜波


 “实话实说,跟你们一起喝酒,已经是我今天晚上陪同的第五拨客人了。”
 “管好一片天,种好一片地,造福一方人。”听这个县委书记聊天,深感中国基层工作之辛苦操劳与官场规则之高深莫测。 


2000年5月2日傍晚,我们报社几个同事及家属一行十几人从神农架下山,落脚于湖北房县城关镇县政府招待所,并与从十堰赶来的报社湖北记者站站长魏劲松会合。

  

“抱歉抱歉,来晚啦!不过,实在没办法。实话实说,跟你们一起喝酒,已经是我今天晚上陪同的第五拨客人了。”我们正边喝边聊之际,房县县委书记盖卫星赶来了。

   

这个中年汉子,黝黑的面庞,憨厚的笑容,朴素的衣着,一看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实在人。落座后,他就打开了话匣子。

  

 一晚上5场酒?我大吃一惊:这身体受得了吗?

  

“没办法。迎来送往,真是不计其数,又赶上‘五一黄金周’,人来人往,各路‘神仙’都得陪好。

 

“尤其是上级职能部门的,哪怕是普通科员来了,我这个县委书记也得亲自出面陪酒,因为实在得罪不起。要是人家觉得受了冷落,这事就大了——可能一笔资金就泡汤啦,可能一个好项目就夭折在规划之中啦,可能上级一纸批评文件就下发啦。除了到上边开会,几乎天天都是这样。唉,县委书记这活儿,下挤上压,真难呀!

  

“不过,咱们喝酒不一样,因为魏站长是好朋友。所以,放在最后一拨,可以多聊一会儿。”

  

“不至于吧。不是有句老话说,‘县长,县长,半个皇上’吗?您毕竟是房县的老大呀,谁敢挤呀。”我半开玩笑地询问道。

  

“此话差矣!”43岁的盖卫星, 4年前从湖北省竹山县调到房县担任县长,一年后接任县委书记。

 

“我们房县是鄂西北的山区县,50万人,5000平方公里,经济相对落后。我是县里的一把手,应该是权力很大吧?其实不然。我只有有限的权力,却负有无限的责任。银行、邮政、电信、工商、税务等实权部门,都是从上而下的垂直领导,而我们那点儿财政收入只够吃饭的。但是,我的责任却是无限的。

  

“你看吧,计划生育没完成,是我的事;儿童入学没达标,是我的事;道路不平出了交通事故,也是我的事;就连天不下雨,我也有事,因为水源不足,我的小水电就成了问题。没有几个晚上能睡安稳觉的。

  

“天不下雨,我睡不好觉;天要下雨,我一晚上就别睡啦。我得跟气象站反复确认,会不会有大雨。如果有大雨,中小学就可能得停课。因为山区路况不好,孩子们的安全是第一位的。如果有孩子在上学路上被大水冲走,我还能干下去吗?

 

“现在,很多方面是‘一票否决’。一旦出事,我这个‘七品’乌纱帽就会被摘。但是,收入却比较低。同样级别的干部,在十堰市区每月工资一千元左右,在我们这里只能拿到四百多元。” 

   

盖书记“如数家珍”——“且不说,你必须琢磨社会经济如何发展,能更上一层楼;就说保证这50万人的吃饭,就是让人头疼的事情。我一睁眼就得想‘三张嘴’要吃饭。

  

“一是机关干部这张嘴。以前全县有机关干部一万四千人,每年的工资就不堪重负;我们下大力气,压缩了四千人。二是县办企业。办企业本是为了赚钱,但由于种种原因,我们这里的企业,效益好的不多。大小企业加起来有一万多人,效益说得过去的,也不过四五千人。怎么办?只能通过调整来消化。三是贫困人口。我们这个县现在还有五万人左右,由于自然条件恶劣,靠自己吃不饱饭。我们扶贫攻坚,加上少量必要的移民,让他们早日过上好日子。你说,这‘三张嘴’是不是时时刻刻在‘挤’着我?” 

   

酒桌的气氛有点儿低沉。这时,魏站长跟盖书记碰了碰杯。“盖书记跟咱们不见外,发发牢骚,说说心里话。其实,他是很玩命的人,工作是很出色的。这几年,房县变化很大,在省里是挂了号的。”(后来的实践证明,魏站长说的不是恭维话。几年后,盖卫星就被调入十堰市政府,后又被选拔到省政府机关工作。)

 

“过奖过奖。工作出色谈不上,只能说还过得去。”盖书记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。“我是从基层干上来的,就是现在当县委书记,也还算是基层吧。理论水平不高,可能有时会犯错误。但我了解群众的甘苦,了解群众的需求。我要对上负责,更要对下负责,争取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。我有三句话,也是我的宗旨:‘管好一片天,种好一片地,造福一方人’。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大的抱负和志向,能带领这50万人,一定程度地改变这5000平方公里土地的面貌,就知足了。反正一句话,基层工作难干,希望人们多给予理解。” 看得出,盖书记不是说大话的人。

  

 夜深了。盖书记告辞了。

   

我心里挺不安的。我们此行纯粹是到神农架旅游在此地过夜,竟惊动了人家“最高首长”,而且盖书记在“黄金周”期间迎来送往那么忙碌。

  

“他得来呀,甚至是必须得来呀。你不必有心理负担。”魏劲松站长宽慰着我。

 

“为什么是‘必须’?”

 

“我们俩是好朋友,他今天晚上是冲着朋友的情分来喝酒的。我来了,他在家,如果不见个面,那不是找骂吗?”劲松和我边走边聊。

  

“为了你这个朋友,盖书记今晚多喝了一顿酒。”我随口应和着劲松。

  

“你外行啦!” 劲松和我是多年的朋友,他说话一点儿也不见外。劲松这人热情、坦诚、心细、社会交游广,业务能力强,获得过中国新闻奖一等奖,还经常写几首小诗。

  

“如果抛开我和老盖的朋友关系,按官场的规矩,他更需要露面,否则就有些‘犯忌’啦。”

  

“请细细说来。咱就是写稿子的,又不是能决定人财物的实权部门。他为什么非陪不可呢?”我有点儿好奇。

 

“这可能你就不了解啦。本人的位置——中央三大党报之一经济日报的省站站长,是属于同省市领导和各职能部门都能说上话的人(劲松担任站长多年,在湖北上上下下的‘人头’极熟),而且可能跟一些主要领导关系很熟很铁。这样,市县的干部们都会掂量掂量。

 

“当然,我说好话对他们的升迁也许并不起什么作用,但如果我说句不好的话,他们的政治前途很可能就要‘减速’啦。

 

“不过,我从不说别人坏话。再说,我们是中央机关在属地,跟人们基本上没有利益冲突。何不成人之美呢?

  

“你说,他能不来陪酒吗?这就是基层的政治生态。”

  

我的妈呀!这“学问”,够我琢磨一阵子的。


外一篇

东北特钢

4任董事长都没有善终

 ——采访本上的中国往事(35)




作者:姜波


东北特钢成立后的4任董事长中,一人被“双规”,一人自尽身亡,两人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。
呜呼!其首任董事长赵明远,曾经是怎样的一员改革猛将呀,却走向了毁灭!
接手的杨华,是怎样温文尔雅的儒将呀,却自我了断!

  


赵明远被“双规”的消息使我大吃一惊。


尽管他已经退休4年多,尽管我与跟他没有深交,并且好几年没联系了;但他在我脑海里的记忆很深很深。

  

第一次见赵明远是2000年3月,圆圆脸庞,面带微笑,中等身材,利落精干,一看就知道是长期在一线车间摸爬滚打出来的。那时,他是大连钢厂厂长。(东北人似乎特别偏爱“厂长”这一称呼。在东北企业采访,老板的名头明明是董事长或总经理,但其手下人还是习惯地称厂长。)

      

1905年建厂的大连钢厂是中国特钢的摇篮,国家先后给大钢投入了1.1亿元,大钢则向国家上缴了27亿元利税;大钢先后援建了大冶特钢、贵阳特钢、陕西特钢、陕西精密合金等企业。

   

但是,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,大钢却成了行业里最困难的企业,当时人们认为大钢非倒闭无疑。因为院子里已经没了电话,暖气被掐了,买料买油没钱,将近一年没发工资,已到破产的边缘。这时,17岁就进厂学徒的赵明远临危授命,出任总经理。

   

赵明远上任一查,厂里竟有58个寄生公司,用大钢的厂地、材料、资金,却一分钱也不交;有些车间主任几个月不上班,帮助别人用大钢的料,建了78个小钢厂。真是岂有此理!全部开除。赵明远整体关闭了锻钢、三轧、铸钢、钢管等车间;关闭了大多是安排干部子弟的500人的医院;4个食堂上千名员工全员下岗,然后再公开招标;一所中学、一所小学、两所托儿所,转交给市政府。

   

拆了庙就得减和尚,没办法,不大面积减员,企业必死无疑。1996年裁员2000人,1998年减员7000人,其中有1个月就下岗5000人!干部三人下两个,工人两个下一个。有半年时间,赵明远几乎每天都被员工堵在办公室,甚至上千员工聚集在广场要求对话,气氛是剑拔弩张。此时的赵明远明白,只能硬着头皮顶,坚决不能退,一退企业真就可能完蛋了。经过两三年的“整理”,国有职工从14800人减到6900人,大集体职工从5000人减到700人,4年里开除了460名违法违纪人员。

   

壮士断腕!破釜沉舟!这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、把企业视为命根子、永远精神抖擞的东北汉子!

   

不过,这个赵明远还给了我一个深刻印象,就是满口脏话,几乎每句都带一个“我X他妈”或“X养的”。

   

由于赵明远们的努力,更由于大钢赶上了国家的特殊政策,把优势车间组成股份公司上市,筹资4.8亿元,债转股兑现7个亿。人均钢产量由1995年的21吨,上升到1999年50.5吨。

   

大钢在2001年终于扭亏为盈后,辽宁省政府有关领导希望赵明远能兼任抚顺特钢的一把手。抚顺钢厂始建于1937年,曾是我国实力最强的特钢生产企业,经营规模和生产能力都比大连钢厂大一倍,而此时累计亏损15个亿,濒临停产。

       

2002年,大连钢铁集团与抚顺特殊钢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重组,成立辽宁特钢集团,由赵明远执掌。

   

后来听说,赵明远主动找到黑龙江省政府有关负责人,愿意接手已经于一年前停产的远在齐齐哈尔北满特钢,尽管该企业负债20多亿元。

       

2004年9月,辽宁特钢和北满特钢重组为“东北特钢集团”, 一个年产300万吨特钢、销售收入可超过100亿元的“中国特钢航母”横空出世。


2009年8月,赵明远用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,向我讲述了东北特钢艰辛的改革历程。他讲北满特钢地处北国边陲,由苏联援建于1957年投产。但是,干部职工的思维状态好像也还停留在那个年代。他毫不客气地开除破坏设备的职工以压邪气,尽管求情的人一大堆。他讲1937年日伪时期建成的抚顺特钢,在厂里留守的人一个月才开160元钱,那也坚决抵制下岗。成群的工人,油滋麻花的棉袄上系条草绳子满街转悠。他义无反顾地减员增效,关闭了生产末端产品的几个分厂,一次性分流9400人。即使有人跳楼酿成几百名职工要群体去北京上访,他也毫不退缩……

   

赵明远达到了事业的巅峰!

   

他踌躇满志,春风得意,大展宏图,指点江山。他讲省长如何关注他,他讲如何争取到什么政策,他讲如何扭亏为盈;他点评宝钢老总犯傻,他嘲讽鞍钢经营短视,等等;但很少说到大连的企业及大连市政府。作为一个企业家,他似乎已经走出大连,甚至正在走出辽宁,是不是期待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家央企的一把手(我后来懊悔自己采访中没有直接向他提出这个问题)?

   

这个赵董事长好像一个燃烧着的人。他身上有一种死地而后生的狠劲儿,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雄心壮志。但我强烈地感受到的却是一种野心,一种似乎不可遏制的野心,一种成功后的“草莽英雄”要扩展更大地盘的野心……

   

我无法评判这种野心的功过是非。


2015年4月,62岁的赵明远“功德圆满”。由来自鞍钢的杨华接任东北特钢董事长及其下属A股上市公司抚顺特钢董事长。

   

杨华是我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时的同学,2006年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了一整年。

   

杨华,中等身材,面带春风,白里微红,温文尔雅,看上去像个大学教授,而且他的确曾有副教授的职称。他是从鞍钢集团公司党委常委兼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、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任上调任东北特钢的。

   

我对杨华去东北特钢,感到有些意外。

   

因为在我的认知里,按国企高管流动的惯例,鞍钢副总级别的企业干部应该去更大更好的企业。东北特钢尽管块头不小,且账面上看已经扭亏为盈,但我认为还够不上一家好企业,更称不上为优秀企业。因为几家企业重组在一起,要把暗藏的“地雷”彻底排除,要真正形成令行禁止上下一心的企业文化,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。至于要把几家分设在不同地域的老牌国企整合顺达,则需要更多更长的时间。

   

杨华上任后有次到北京开会,与几个同学匆匆忙忙见了一面。我与杨华相约,在合适的时机到大连或是抚顺与他好好聊聊。但是,万万没想到就任不到一年,就赶上东北特钢的债务危机,54岁的他竟然自我了断,令人唏嘘不已。

   

坊间舆论分析道,赵明远在任时的东北特钢已经千疮百孔,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甩给杨华一个烂摊子。

   

据说,这与大连特钢搬迁有关。2007年,东北特钢成立后不久,大连特钢因为环保问题,需要整体搬离大连市区。新基地的总投资被确定为56.4亿元,其中约40亿元来自于大连市中心老厂区的土地出让金,其余部分则由公司自筹。负债十几亿元,对东北特钢这样块头的企业本来说,也没什么太大的风险。但是,大连特钢在新基地的建设过程中,赶上了“4万亿”,赶上了振兴东北,赶上了钢铁行业振兴计划,结果投资规模急剧膨胀,项目竣工投产时,实际投资额达156亿元。为企业升级改造,东北特钢投入了300多亿元。最终,东北特钢总负债竟达500亿元之多。

   

杨华呀,杨华!我为你扼腕叹息!

   

为什么要离开鞍钢?为什么去接手那么一个烂摊子?也许是组织安排、临危受命?再说,别人挖下的大坑,即使你填不上,也有情可原,因为你刚接手不到一年。可是,你以这种惨烈的形式能证明什么?你可能像爱惜羽毛一样珍重自己的声誉,但你的自尊心是不是强到了一种洁癖的程度?

   

杨华去世后,东北特钢累计出现了九次债务违约,违约债务总计约58亿元。

       

2019年 2月,退休近4年的赵明远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“双规”。曾经的一员改革猛将呀,多么可怕的蜕变!这世道真是让人看不明白。

      

2019年7月,中国证监会决定对抚顺特钢立案调查,因为该企业几年里虚报利润19亿元;先后接任的两任董事长被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。

   

东北特钢4任董事长中,没有一个“善终”。呜呼!


东北特钢被爆出连环债务违约,被迫走上破产重整之路。由于辽宁省政府财政处境的艰难,已经无法为东北特钢提供财力支持。2017年6月,民营企业沙钢集团正式入驻东北特钢,出资44.62亿元,持有重整后东北特钢43%的股权。

   

曾是“三颗国家掌上明珠”的东北特钢的老板,由辽宁省国资委变成了民营企业家。“钢铁沙皇”沈文荣能否带领东北特钢实现真正的涅槃重生?

   

据相关媒体报道,重整后短短两个月,东北特钢就实现了扭亏为盈,铁、钢、材的产量均比混改前大幅度增长。2021年,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。


国企呀,国企!


姜波专辑

90年代“赛特风波”的前前后后

日本外务省签证官故意刁难我

不相信自己的记者,那还相信谁?

忆范敬宜:老范,我好想你呀!

姜波:在东北的“扬眉吐气”

与在南方的“灰头土脸”

姜波:采访本上的中国往事

姜波:阿根廷,别为我哭泣

本号获作者许可分享

原载微信公号一片不辣的老姜


给老编续杯咖啡

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


媒体人忆旧

张善炬:跟着锦涛书记跑乡下

刘建生:邓小平最后一次会见金日成

刘宇:一千万武汉人的悲情,

十四万万同胞会记得

班和平:孝子贤媳活埋“黑蛇精”父亲

孟国治:我宁愿没有这个一等奖

郭玲春:我与胡耀邦"近距离接触"

陈小鹰:体育摄影迷,为奥运疯狂

李辉:诠释了媒体人的另一条路

徐世平:胡舒立其人其事

李培禹:最危险的女人?

同学眼中的胡舒立

胡舒立:大真无争张善炬

冯印谱:复旦学子实习闯祸记,

武汉东湖涉禁地,橘子洲头偷橘子

王曼曼:走出年少轻狂,

我要给您道个歉

何砚平:马海德医生的名片

 陈燕妮:你烟斗历历的人生,

自此再无终点

复旦风:8413神话与浦江风云

操风琴:我的同事邵云环

郭玲春:她触摸了人的灵魂

新华社内参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,

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

他被美军举枪瞄准,

他抢拍萨达姆几百张照片

战地记者顾正龙

新华社记者撞见军装小贩,

一纸内参还真管用

俄罗斯阅兵及他们的四个总统

闹绯闻的两位法国总统

镜头下的强权统治者:金正日与巴沙尔

沙特国王走了以色列总理老内又来了

五套《毛选》打江山的乌干达总统

土耳其总统与荷兰首相的高峰怼话

镜头下的韩国女总统朴槿惠

我拍美国总统奥巴马

张亦嵘:人生最后一杯苦酒

张亦嵘:见报也就只能慰藉受害人

张亦峥:我,1980年代的“二传手”


不想与您失联

请关注备用号

余轩编辑、子夜审校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